伦敦金属交易所(LME)指数在1月期间触及六年低点2,049.0,但3月底收于2270.9。
即便是LME主要合约中表现最差的铅合约,第一季也仅仅下跌了2.3%。
而表现最佳的两种合约--锡和锌,第一季均上涨近16.0%,为工业金属市场当前的压倒性题材,提出双重证明。
尽管所有基本金属都受到中国需求增长放缓的冲击,但当前造成价格表现分化的因素主要是供应。
锡和锌第一季表现突出的原因在于,这两种金属皆供应趋弱,对于锡而言,这已是明显且立即的危险,对于锌则是来势汹汹的威胁。
锡合约是规模最小、流动性最低的LME核心金属产品,过去三个月中的大部分时间,深受低库存和价差紧俏影响。
指标现货锡较三个月期锡价差在2月底达到每吨220美元逆价差。
已经有一些金属因此被吸收进了LME仓储系统,但按照目前4,810吨的注册库存水平,仍然比年初时减少了14%,而且现货价格依然较周四收盘价有29美元的溢价。
锡的情况完全受印尼主导,该国是全球最大的锡出口国。
印尼的锡出口在2016年前两个月大幅下滑45%,主要是因为当局针对在Bangka和Belitung岛上经营的独立生产商再次收紧了监管要求。
出口应当能在未来一段时期反弹,但LME的低库存水平显示出,市场正面临结构性的供应问题。
锌多头将他们的希望同样寄托在供应面,因为全球最大的一些锌矿关闭生产。
有明显可见证据显示锌供应链开始收紧,即便目前还不能确定生产关闭影响将在何时传递到供应终端。
考虑到锡的市场非常小,还不入那些大市场玩家的眼,那么锌就成为金属市场上最佳的基于供应面因素的看多交易题材。
工银标准银行分析师Leon Westgate本周发布的报告,就对这个市场寄予厚望。
“2016年和2017年精炼市场供应缺口将分别达到55万吨和66万吨,相当于精炼产品消耗量的近5%,这将加速锌市场库存下降,将为锌价在未来24个月触及纪录高位提供基本面支撑。”
上一次锌价触及纪录高位还要追溯到2006年,当时达到4,580美元,这仍远高于目前1,850美元的价格。
但锌已经重新建立起与铅之间的溢价关系。铅在LME基本金属中表现落后。
其中部分是季节性原因。铅正在结束冬季汽车替换电池的季节性强劲需求期。
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LME库存走势所体现的相互矛盾的信号。
仓库运营商之间的长期争斗已经扭曲了库存数据。结果导致难以了解实货铅市场实质状态,而荷兰弗利辛恩港口LME库存有待澄清的数据错误,也无所助益。
铜是第一季表现第三好的基本金属,涨约5.0%。
这种良好走势一直持续到约一周前才发生改变,当时上海期货交易所合约开始遭到空头新一轮攻击,这是数月来铜市的一个特征。
中国投资者大可看空铜价前景,因为上海期交所今年以来的铜库存激增。即便库存过去一周大幅下降,年内也依然增长超过一倍达到368,725吨。
反观LME库存则偏低且还在继续下降。可交易库存(Open tonnage)徘徊在两年低点附近,近月价差也相应收紧。
铜现货与三个月期货价差在3月底时为每吨32美元逆价差,为去年8月以来最紧俏状态。
铜市到底是在举行盛宴还是在闹饥荒?令人疑惑不解的是,两种情况的迹象都能找到,一切只取决于从哪个角度来看。
镍或铝则不存在这种烦恼。两个市场都受到高库存和生产过剩的重压。
面对低迷的价格,镍的供应却令人奇怪地缺乏弹性,多数生产商维持产量不变,寄望于中国含镍生铁(NPI)厂商会最先倒下。
中国NPI行业受到产品价格偏低和镍矿石供应较少的挤压,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,开工率正在稳步下降。
问题是,其他地方的供应过多,而且库存仍在攀升,特别是在上海。
即便全球市场的确进入供不应求状态,但要能明确看出吃紧状况还需要较长时间。
正因为如此,LME镍价并未在当前极低的水平上继续下行,第一季最终收平,停在季初的8,500美元。
铝价表现相对较好,第一季收高3.0%,得益于3月份下半月的连续上涨。
这可能是对上海铝价强劲上扬的反应,而这本身或许是中国市场动态改善的一种迹象。全球产能过剩和生产过剩问题主要来自于中国。
去年12月至今年1月,中国的铝产量似乎大幅下滑,解释了为何当地铝价格会强劲上扬。
但所有人都对中国阳历及农历年底的产量数据抱持警惕态度,缺少2月数据仍引人瞩目。
与此同时,LME市场本身更关乎价差而非单纯价格。目前最新一轮吃紧已经过去,但后续影响仍然存在,主要体现在LME库存在实际出仓之前大规模注销仓单。
铝基本都在转向成本更低场外存储的过程中,随着这种状况的发展,尤其是按照LME规则规定,转出速度加快的情况下,LME仓库中可用库存料将大幅降低。
所以出现另一波价差收窄似乎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。
如果是这样,则将只会扩大铝市场核心的矛盾,也就是加速走向技术吃紧局面,即便当前正处于严重库存过剩时期。